查看原文
其他

方言与美食(音频) | 马来西亚螃蟹

冼伟国 语言资源快讯 2020-01-18

【吉隆坡广东话】


马来西亚螃蟹

马来西亚雪隆一带海鲜楼,不少业者将螃蟹之“蟹”简写为“蚧”。本国餐饮界,以“蚧”代“蟹”,司空见惯,已属寻常,非但于菜牌上常有,报章廣告亦非鲜见。如:蚧枣、蚧柳、蚧膏、花蚧、膏蚧、肉蚧、烧蚧、蚧冬粉、甘香蚧、鼓汁蚧、咸蛋蚧、胡椒蚧、酸辣蚧、清蒸蚧、蚧炒米粉、蚧扒豆腐、蚧黄鱼翅等。

(吉隆坡何清园佳城海鲜饭店食物牌上所印之“芝士焗靚蚧”、“咸蛋皇焗蚧”、“咸蛋软壳蚧”摄于2017年7月5日)


大马食物牌上所书“蚧”字,原指一种蚌类软体动物,“蚧”与无肠公子本欠关连,可谓风马牛不相及。本地药店有种名“蛤蚧”之中药,可治肺劳咳嗽及肺壅上气,另外廣东有种以蚬肉、麴酒、薑丝、果皮、食盐等配制而成之调味品叫“蚬蚧”。

“蚧”为左形右声之形声字,在《集韵》属蟹摄见纽怪韵开口二等去声字,居拜切(蚧字《廣韵》所无)。普通话念jiè;廣州话读[kai33] (近代汉语见组齐撮呼字,因受舌面元音[i][y]影响,变为向前或向后移,从而转成舌面前辅音,故今日普通话已将原念作kiè之“蚧”字读作jiè,而廣州话仍念舌根辅音[k])。

蟹向横爬行,故外号有“横行公子”及“横行介士”之称。螃蟹之“蟹”,亦可写作“蠏”,故属上声下形或左形右声之形声字。“蟹”字之声符“解”,向无简化字,故所有以“解”作为声旁之汉字,俱不能将“解”简写为“介”,除拙文所述“蟹”字外,其他如:廨、懈、澥、邂、獬、嶰、繲、薢等字均是。

廣東人所叫單音詞“蟹”,普通話卻喚复音詞“螃蟹”。螃蟹之“螃”字,《说文解字》无,古代本名“蟹”,因蟹足皆旁行,故宋人添“螃”字配之。见北宋陈彭年等奉诏撰《廣韵·唐韵》:“螃,螃蟹,本只名蟹,俗加螃字。”宋代陆佃撰《埤雅·释鱼》:“外骨内肉,旁行,故今俚语谓之旁蟹。”述及旁字,螃蟹横行,其步缓慢,人所皆知。常言有道,兵费神速,未知何故?清代有种战船,竟名之为“快蟹”。

“蟹”在《廣韵》属蟹摄匣纽蟹韵开口二等上声字,胡买切。普通话念xiè;廣州话读[hai13],今马来西亚粤语(本地人多称“廣东话”或“廣府话”)之阳上声字,因已与阴去声字合流(廣州话声调为阴平、阴上、阴去、阳平、阳上、阳去、阴入、中入、阳入,而大马粤语则有阴平、阴上、阴去、阳平、阳去、阴入、中入、阳入),故大马粤人将“蟹”字念作阴去声[hai33]

言及蟹字粤音,顺带一谈闽音。马来西亚福建人(大马人指“闽南人”)呼蟹为tsim(“蟹”字之闽音有hai、hue、he等读法),其本字当是“蟳”。本地福建人叫花蟹为“蠘”tsÁi/,称青蟹为“蟳”tsim。“蟳”在《廣韵》及《集韵》两部韵书内皆无,字书­­­中首载“蟳”字,始见于明末张自烈编、廖文英补之《正字通》:“蟳,徐盈切,音寻。”

“蟳”字虽迟至明末方收录于字书内,其实宋代书籍已有此字。参看南宋戴侗撰《六书故· 虫部》:“蟳,青蟳,螯佀蟹,殻青,海滨谓之蝤蝥。”再阅宋代洪迈《容斋四笔》巻六:“予家楚,宦游二浙、闽、廣,所识蟹属多矣,亦不悉与前说同,而所谓黄甲、白蟹、蟳、蠘诸种,吕图不载。”依戴侗及洪迈所载,可知宋人已用“蟳”字,后闽人用作指大蟹。

明代谢肇淛撰《五杂俎·物部一》卷九:“闽中蛑蝤,大者如斗,俗名曰蟳。其螯至强,能杀人。”关于大螃蟹事,唐人谓有身长可达尺餘者。唐代段成式编著之《酉阳杂俎· 鳞介篇》载:“蝤蛑,大者长尺餘,两螯至强。”巨螯是否可夺人命,近世似尚未有所闻。



(冼伟国,现居马来西亚吉隆坡,从事华文教学)

方言点:【吉隆坡广东话】



往期热文:

鱼羹胜(晋江话版)

方言与美食|揭西味蕾·外婆和她的红桃粄

方言与美食丨东莞的艾角

方言与美食(音频)丨司前“油艇凸”

方言与美食(音频)丨煎油果

方言与美食(音频)丨东海苞萝


图文编辑:廖小曼

责任编辑:老甘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